news center新闻中心

有的放矢:让党报评论的洪亮声音直抵人心——从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谈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评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5-02-22浏览:

  “会当凌绝顶”—立意要高。评论难在立意★,而立意贵在★“站得高★,看得远”★。例如,1993年我国首次申奥失利,面对不少国人的失意和落寞,《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不仅指明★“翻翻奥运会的史册,许多主办国都是经过多次申办才最后成功的”★,更鲜明提出“奥运重在参与”“要想在世界上被人了解和信任★,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志气★,首先把国内的事办好”等观点★。稿件冷静理智又充满奋发向上的蓬勃力量,被广为传播并获评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此可见,立意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无当的空论,而是★“站在想问题★”,在发展大局中观察思考,从成败得失中择善而从★。唯有看大势,才能明事理发宏论,才能让评论给人以拨云见日的透彻、准确理性的判断、峰回路转的开悟★。

  在信息井喷的全媒体时代,海量内容同质化严重★,差异化成为赢得传播力的关键。评论作为观点产品★,言之有物、以“实★”铸魂是实现差异化的基石★。

  形成磁场—“积力之所举”★。如前所述的评论《美在南海的军事挑衅注定徒劳无功》在《报》刊发后,央视《军情制高点》栏目和台湾★“中央通讯社”摘要播发文章主要观点★,引发了影响较广的二次传播,收到较好的舆论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提升党报评论传播质效要增强★“全创新★”意识、提升“全链条”质量,以★“多轮驱动”释放新闻生产力★、提升舆论引领力;要善于以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思维束缚,提升定调引领能力、实时感知能力、应急响应能力★;要树立“大评论★”思维,把主流价值、信息技术、传播艺术结合起来,打通报★、台、网、端★、微、屏等,优化策采编发,形成★“缘事而发、寓理于事★,高屋建瓴★、目光四射,行云流水、倚马可待”的评论新格局。

  立起“风向标★”,坚定政治性。党报评论是政治工作★,政治立场坚定,舆论导向正确★,才能引领价值★、影响人心。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报》及时予以转载,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潮,真理标准大讨论由此展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土崩瓦解。这篇评论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响亮的声音和思想解放的先声★。这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旗帜就是方向,导向就是力量。不管舆论格局如何演变,党报评论举旗定向★、正本清源的使命永远不能变★。要紧扣“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民之大事”★,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坚定扛起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历史重任;要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让评论不负时代重任★,承载人民期望。

  占领★“制高点”★,突出思想性★。思想是智慧的花朵,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有专家指出《报》“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强军思想”系列评论员文章之所以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仅在于题材厚重,更因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阐述了习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军事观方法论,涵盖新时代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领域各方面★,以体系性创新、开创性总结、创造性升华丰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让舆论场风生水起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扩散、接收,更是观点的表达、传播、汇聚★。评论提供的是思想★、彰显的是价值。要言他人之未言★,想他人之未想;要为受众提供认识问题的独特角度★,让人视野为之一变,观念为之一新;要揭示事物本质的特点规律★,让评论成为解除思想困惑的心灵钥匙、值得反复吸收的精神营养、热力四射的思想光芒。

  摘要: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海量评论充斥舆论场★。增强“好声音”的穿透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成为军地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等高质量大流量评论产品成功之道的基础上提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让好的声音、对的观点★、正的能量传播更远更广更深入。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党报评论不能满足于拥有“一席之地”,更要抢占战略要地,进一步提高“能见度”、增强★“辨识度”,壮大主流叙事、唱响时代强音。

  走进现场—“永远在路上”★。新闻的富矿在基层,评论的富矿也在基层。以《人民日报》推出的★“现场评论”专栏为例,该专栏创新“一线见闻+现场评论+新媒体报道★”的形式★,既贴地观察★,看基层有哪些创造性实践;又纵览全局,看基层实践有哪些普遍性价值,成为党报评论守正创新、改进文风的标杆之作。实践证明,评论是思想产品,实践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这就要求评论员迈开双腿、奔赴现场,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找准结合点,在“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中找准共鸣点;要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章,以更鲜活的方式把道理掰开揉碎,释放出理性和逻辑的强大力量;要把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起来,帮助受众加深认识和领悟。

  ★“四两拨千斤”—表达要活★。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篇评论观点再独到、材料再丰富,如果语言无味同样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长城瞭望”是《报》重点经营的评论栏目★。该栏目刊登的文章不仅主题重大、紧贴中心,而且文风活泼★、质朴清新,或气势恢宏,或优美生动★,或简洁明快,或风趣幽默。官兵评论:“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其实践说明★,“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评论是一种宣传的艺术★,要多一点趣味★,多一点文采,多一点情感;要有波有澜★,有情有理★,有血有肉★;要实现“理性说服”与★“感性吸引★”的相得益彰。“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之《文赋》,道出了评论的精、气★、神。庄重而不呆板,严肃而不单调,深刻而不深奥,犀利而不尖刻,生动而不油滑★,平和而不平淡,朴素而不浅陋。

  敲下“定音锤”,彰显权威性★。权威性是党报评论的优势,也是传播力之所在。2022年8月2日,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的佩洛西不顾中方反对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国内国外、网上网下,一时间民意沸腾、群情激愤。《报》第一时间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阐释中国立场,揭露西方阴谋,表明如磐决心★,释放坚定意志★。该评论被广泛转载并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士气★。由此可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信息泛滥中更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更呼唤有价值的“主心骨”★。党报评论要提升时效意识★,在关键时机、重要节点抓住第一落点★、第一时间及时发声,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权威性★,激浊扬清、秉公持正;要提升责任意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成为舆论场上的定盘星、镇流器和压舱石;要提升问题意识,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痛点、焦点★,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敢于亮剑、强势发声,引导舆论、引领思潮、引航方向,成为舆论场上“以一言而立骨”的权威声音。

  有的放矢:让党报评论的洪亮声音直抵人心——从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谈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评论创新

  “林深时见鹿”—析理要深★。全媒体时代★,“人无我有”的新闻少之又少,媒体影响力的竞争更有赖于“人有我深”的评论。例如,批评话题并不新鲜★,而《新华日报》却凭着一篇这一话题的评论《警惕★“精致的★”》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论从菜市场一位管理人员拉直线检查菜品是否摆放整齐切入★,分析“精致的”的表现和本质,引起受众共鸣,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数十家网站转载★,各平台阅读量均超过10万+。这启示我们,评论的价值在于深度★,这个★“深”,不是专业的艰深★、术语的艰涩,而是见识的深刻★。要在热中看冷★,喜中看忧★,直中看曲,洼中见平;要用“放大镜”延展细节、用“三棱镜★”辩证分析★;要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习焉不察的思维范式中发现崭新的思想★,在日常之时平常之处谛听时代的心音。

  “安然渡万艘”—行文要稳。党报评论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和生动★。准确是前提★,更是基础★。以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评论《美在南海的军事挑衅注定徒劳无功》为例。该产品是对美国在南海的挑衅行为的回应,是一篇战斗檄文,文风庄重★、逻辑严谨、表述精准,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归属确定无疑★,到美国行径荒谬无理,再到中国决心意志坚定,层层递进,结论水到渠成。文章刊发后,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当天阅读量即超过253万。由此可见,“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评论是对事实做出判断★,越是判断越忌武断,不能把事说满★,不能把话说绝★,不能把理说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要让每一个字都经得起质疑推敲,每一句话都背靠真刀实枪。

  有报就有论。党报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坚守明辨是非和舆论引导的价值取向,履行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的社会责任。其质量优劣★、能量正负★、流量大小,事关舆论导向,关乎世道人心,影响社会进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众声喧哗之下★,人们极易被鱼目混珠的观点和故作惊人的见解所迷惑,以至对变化的本质、变动的根源★、变革的走向产生误判。“文者,贯道之器也★。”党报评论作为载道之“重器★”、明道之★“利器”,只有坚守高质量,壮大正能量★,汇聚大流量,拓宽“思想的维度”,激昂“雄健的精神”,提供“理性的力量”,才能当好★“桅杆上的瞭望者★”。本文分析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等高质量大流量评论产品的成功之道,以期为提高党报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借鉴参考★。

  挺进主场—★“到中流击水”。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理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如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浙江宣传”躬身挺进主战场★,通过主动发声★,直击热点、解剖难点★,被网友称为“互联网嘴替”,创办两年粉丝超390万,有效引导和引领了舆论★。由此可见,在舆论场当好主力军★、发出最强音,这是党报评论的责任使命★。要抢占先机、敢为人先★,以主动权赢得话语权★,以传播力提高影响力★;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评论创新,坚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要通过捕捉社会情绪,传递主流价值,凝聚网民共识,扛起媒体担当。

  充实★“工具箱★”,加强指导性★。运用报纸指导工作,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报》在创刊号上即鲜明指出:★“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报纸这个有力的工具,及时地解决部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报》★“强军论坛”栏目坚持聚焦强国强军的战略问题献长久之策,体悟官兵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献暖心之策,警惕基层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献预防之策,推出一系列让人“解渴”的评论产品,有力有效地引导舆论走向、指导部队工作★,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实践证明,指导性是党报评论的核心功能★,既要求解★“证明题★”,也要作答★“思考题”,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解好★、阐释好★、解读好上★,更体现在指导好★、解决好、落实好上。正如加里宁所说★:“如果你讲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党报评论要在追求“一炮打响★”的同时,乘势“一追到底”,在推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实现评论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需要让大流量充盈正能量、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党报评论要进一步树牢互联网思维,延伸评论传播链条,丰富评论话语体系,拓展评论呈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