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有责任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经济日报派出多路精兵强将,播发数百件优秀报道★,生动呈现各地实践探索成效,思考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有力展现中国经济光明前景。在此过程中★,经济日报报道团队不断改进文风★、转变作风,深化对“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认识,在策采编发全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
普通人的讲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社会治理应怎样创新?改善民生应如何推进?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大量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现身说法,是做好民生报道的必然途径。《重庆这家企业把员工当家人》一文中★,“红嫂”周红英告诉记者★,当地企业妇联为关心保障员工权益★,成立专门团队;《重庆绣出大城精治新图景》一文中★,70多岁的重庆居民夏虎向记者讲述了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精细化治理给老街坊们带来的生活巨变。这些人物故事使报道生动鲜活★,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记者敏锐捕捉时代情绪,用心寻找典型人物。在文字中★,用人物故事点亮成就报道;在画面里,用人物言行感染广大读者★,通过聚焦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彰显伟大时代精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的思想性和厚重感,经济日报策划推出多个专版报道,图为7月15日推出的专版,集中报道了广东、江苏、上海、辽宁四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
精心设置二次传播★,适应不同平台特点。为更好设置议题,提升传播效果,经济日报将原创报道进行转化、包装★,在二次传播过程中,以网民青睐的视频、话题、互动等方式向不同平台分发,有效扩大传播范围。例如,聚焦智慧农业★,客户端推出融媒体产品《智慧农业有哪些“黑科技★”?》,该报道在微博以短视频《已是Next Level★!智慧农业★“慧★”就新“丰”景》形式播发,被全网重点推荐;微博账号设置原创话题#福建积极探索水保碳汇交易#,集纳推出相关文字★、图文、视频报道★,线万;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一热点,多平台推出《听,〈北京人〉带你坐铛铛车游中轴线》融媒体产品,微博同时设置#体验北京大美中轴线#话题,阅读量超过百万★。(作者李哲系经济日报新闻协调部策划室副主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记者在进行密集采访时★,始终做到冷静观察、深入思考,立足历史纵深,面向未来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更好把握新时代发展规律和脉络。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写出优秀新闻报道,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缺一不可★。在一线采访★,尤其是行进式的主题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充分打开五官★,敏锐捕捉新闻线索,更要锤炼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分辨事实真伪★,总结本质规律。
传统山水画中,点景人物虽然细小★,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人物故事作为细节的一种,往往最能吸引读者关注,尤其是普通人的故事,更易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身边人的故事引发读者共鸣。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落实,各类读者对高质量就业相关报道有着极大兴趣★。采访过程中★,记者挖掘到了安徽省“三公里就业圈”这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报道过程中★,记者多方采访受益群众★,寻找典型案例。其中,短视频产品《宝妈带娃玩顺手找工作》尤为成功,宝妈娄吉梅在镜头前讲述了自己带孩子在小区玩时,偶然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故事,引发众多网民关注★。
策划丰富种类报道,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行进式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推出了鲜活生动的各类融媒体产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其中多篇报道阅读量突破百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线亿。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的思想性和厚重感,经济日报策划推出多个专版,刊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来自广东、江苏★、上海、辽宁的报道》《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沃土——来自陕西、江西、福建、云南的报道》等深度调研报道;推出来自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署名文章,深入阐释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抓好“三农★”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大命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新闻报道篇幅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记者注重通过宏观视野精心寻找小切口。一方面,讲述生动故事,提升报道可读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地标式的、层次递进的小切口进行逻辑梳理,勾勒整体脉络,鲜活可信地呈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面貌。
清淤治水是个长期枯燥的过程,为了更好报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治水成效,记者精心描述了对水质敏感的茈碧花从消失到重现这一细节★,《失踪的茈碧花回来了》一文极有说服力地完成了洱源治水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该文在经济日报客户端和微博发布后,获新浪、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转发★,阅读量超过350万。
经济日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锤炼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能力★,深化对★“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认识★,对如何提升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面向未来深入思考,方能有效总结规律★。机制创新、模式再造,往往能释放巨大的生产力。通过采访思考,有效总结规律,提供借鉴参考,推动未来发展,是优秀报道的重要特质。《林票碳票“点绿成金”》一文对福建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详细报道★,总结了当地通过推出“林票”★、发行“碳票”★,成功实现林业资产证券化的新模式,该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个平台在重要位置转载。《金融活水滋养更多初创企业》一文深入探讨了上海强化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机制★,《广东制造业向新而行》一文聚焦广东★“创新样板工厂★”模式……这些报道均体现了记者深度思考的成果,有效提升新闻报道价值★。
主题报道要想获得“流量青睐★”,需在策划★、报道★、编发、推广等全过程巧妙构思★,综合发力★。在呈现形式上,应提前策划不同种类、不同体量★、不同风格的新闻产品★;在传播推广时★,应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进行多次包装和分发。
立足历史深入思考,方能确立时代坐标。百年造船、百年钢厂、百年港口……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行进至辽宁时★,厚重历史扑面而来。百年历程如何书写★?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老工业基地久远的辉煌和曾经的艰难★,也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排除万难,自我革新,推动传统产业积极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积极势头★。《辽宁传统产业智慧焕新》《辽宁新兴产业乘风起势》等报道立足百年历史,充分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新时代以来,勇于作为★,成功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事实★。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策划推出了通讯、深度调研★、署名文章、专版等文字报道及图片★、图文、海报、视频★、微博话题等融媒体产品,在多个平台实现良好传播效果。
小切口细梳理,用逻辑还原整体真实。西北干旱地区能否走出缺水困境,不仅关乎当地发展★,对其他地方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地处渭北★“旱腰带”,陕西省富平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要做好富平治水的报道★,仅仅描写几个今日水丰草美的场景显然不够,但详细地描述整个治水历程又显繁琐枯燥。记者在构思《陕西富平做活★“水文章”》一文时★,巧妙地找到了★“一碗水的幸福”“一条河的变身★”“一座城的兴旺”三个小切口,在层层递进中以精练的文字还原了富平治水的奋斗史★,报道了当地因治水而兴的高质量发展历程。
小切口有故事,用细节丰富报道血肉★。近年来,各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显著,《制造业向新的“苏式”密钥》一文对此进行了报道。面对这篇“硬”新闻,记者在作出专业解释之前,先细致讲述了“一朵棉花”的故事,由此引出该企业乃至江苏全省数智赋能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有效降低了经济报道的理解门槛,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